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2)

时间:2014-10-31 16:27 点击: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用土钻取0~200 cm土层的鲜土,每20 cm为一层,将土样立即装入铝盒,称重,105℃烘干至恒重,计算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土壤相对含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鲜土质量-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用土钻取0~200 cm土层的鲜土,每20 cm为一层,将土样立即装入铝盒,称重,105℃烘干至恒重,计算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土壤相对含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鲜土质量-土壤干土质量)/土壤干土质量×100

  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

  1.3.2土壤贮水消耗量的计算采用测定土壤含水量计算土壤贮水消耗量的方法[6],公式为:

  ΔS=∑ni=1γiHi(θi1-θi2)

  式中:ΔS为土壤贮水消耗量(mm);i为土层编号;n为总土层数;γi为第i层土壤容重(g·cm-3);Hi为第i层土壤厚度(cm);θi1和θi2分别为第i层土壤时段初和时段末的含水量,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

  1.3.3农田耗水量的计算根据水分平衡法计算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6],公式为:

  式中:ET为农田耗水量(mm);ΔS为小麦生育期土壤贮水消耗量(mm);M为灌水量(mm);P为降水量(mm);K为时段内的地下水补给量(mm),当地下水埋深大于2.5 m时,K值可以不计。本试验的地下水埋深在6 m以下[7],因此无地下水补给。

  1.3.4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的计算根据参考文献[8,9]的方法计算: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全生育期耗水量;灌溉效益=灌溉后增加的产量/灌水量。

  1.4数据处理

  采用Sigma Plot 10.0软件作图,DPS 7.05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麦田耗水来源及其占总耗水量比例的影响

  由表2可知,2011-2012生长季,W1的灌溉量最高,土壤贮水消耗量为W3>W1>W2、W4,总耗水量为W1>W3、W4>W2>W0,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0、W2、W3>W1、W4。W3的灌水量显著低于W1处理,灌水量少57.7 m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W1处理,表明依据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有利于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节省灌溉量,优于定量灌溉60 mm的处理。2012-2013生长季,灌溉量为W4>W1、W3>W2,土壤贮水消耗量为W0、W3>W1>W2>W4,W3的总耗水量最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0>W1、W2、W3>W4,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W1与W3间无显著差异。

  2.2不同处理对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2011-2012生长季,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0~20 cm土层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0~140 cm土层为W4>W0、W1、W2>W3,该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W1、W2、W3和W4分别为62.0%、61.1%、54.8%和70.8%,W3较W1处理低7.2%。表明依据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土壤贮水的消耗较定量灌溉60 mm处理高。2012-2013生长季,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0~160 cm土层为W0、W2、W4>W1、W3。成熟期土壤相对含水量W1与W3间无显著差异,均低于W2和W4处理。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